2025年5月9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春风化雨、淬砺成材”同向同行互助工作坊,举办了以“材料强国•使命有我”为主题的课程思政案例研讨会。此次研讨会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玲教授、黑晓卉副教授以及材料学院田娜教授、杨卿教授和孙少东教授做点评指导,材料学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负责人武涛、赵娜娜、任洋,校课程思政讲课比赛获奖者杨慧娟及近三年新进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研讨会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武涛、材料成型与控制系赵娜娜、材料物理与化学系任洋、能源材料与器件系杨慧娟四位骨干老师分别分享了《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成型概论》、《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和《电化学》课程的典型思政案例。首先,赵娜娜分享了《材料成型概论》课程中融入的专业发展史、杰出校友、身边榜样教师、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案例,旨在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增强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专业素养。随后,武涛介绍了其在《材料工程基础》特种铸造章节中引入的思政案例,通过对比1900年至今中国钢铁产量和质量的追赶超越发展史,旨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结合我院王贻青教授发明的水平连铸技术及其应用推广成效,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材料人”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科技报国使命感。此外,任洋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中结合实际科研案例,展示了透射电镜在材料研发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投身科研工作的使命感。最后,杨慧娟在《电化学》课程中通过介绍新能源电池的国防军事和低空经济等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新能源电池对于国家能源转型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应用。
刘玲和黑晓卉对四位老师分享的课程思政案例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建议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思政要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案例呈现过程中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和过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内容。田娜、杨卿和孙少东从材料学科专业角度出发,就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细节、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当前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的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材料类课程,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材料学科基础类课程,打造“大材料基础课程思政体系”,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投身材料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材料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讨会,增强了我院材料类课程思政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取得了“同向同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
